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张家界学院百名师生深耕武陵大地开展实践调查
校团讯(通讯员:王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春力量是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下,武陵大地上正上演着一场青年与乡村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2025年9月至10月,张家界学院主动扛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使命,在张家界市农业农村局的统筹指导与专业支持下,组织近200名师生深入开展张家界市乡村振兴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以校地协同的青春实践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市精准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扎实数据支撑与智力参考。
本次实践调查紧扣张家界市“两区两县”乡村发展实际,创新采用“实地走访+抽样检测+问卷调查”三维调研模式,对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慈利县所有乡镇(街道)的乡村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治理体系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数据进行系统统计,既全面掌握区域乡村振兴整体推进情况,也精准捕捉基层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与群众诉求。
调研过程中,百名张院师生化身“乡村振兴观察员”,带着问题走进乡镇政府、深入田间地头、坐进农户家中,用脚步丈量乡村发展脉络,用笔墨记录民生冷暖。他们不仅详细采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数据、倾听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更主动向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者学习基层治理经验,实地探寻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生动记录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鲜活故事,让青春身影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画卷中最亮眼的色彩。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在慈利县许家坊镇南庄村,参与调研的尹勤湘同学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一户脱贫户家中,认真倾听农户讲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家庭生产生活的蝶变、村容村貌的更新以及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的具体实践,深刻体会到国家战略在基层的生动落地。在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佳木峪村,张家界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肖浩同学,跟随当地已消除风险的监测户走进连片的黄蜀葵种植地,在丰收的田野间听农户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喜悦,详细了解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产业技能培训、消费帮扶、产销对接等精准帮扶措施。“这是一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让我真正读懂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肖浩感慨道。此次实践活动打破课堂边界,将“思政课堂”搬到农户家中、产业基地,师生们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在亲眼见证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活力迸发、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焕发的鲜活动力。
作为扎根武陵、服务武陵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张家界学院始终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办学重要使命,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从张家界荷花机场的志愿服务热潮,到田间地头的实践调研身影;从武陵源景区的文明引导行动,到各学院常态化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张院学子始终以“挺膺担当”的青春姿态,在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发展的岗位上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谱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之歌,为武陵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与农户合影留念)
 
 
(调查人员正在了解该户家庭生活情况)
 
 
(调查团队在田间地头了解受访者农业生产状况)
一审:刘佳 二审:蒋韵 三审:高雄

